【中国梦·大国工匠篇】
陈虎:给机器修“神经”的“大工匠”
中工网记者 闵亚平 王佳宁
“你别看他虎头虎脑的,他可算的上是我们这里给机器修‘神经’的大工匠。”提起设备维修班长陈虎,漯河际华3515公司一分厂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韩立平说道。
伏暑时节,记者在闷热的生产车间内见到这位际华的“虎将”时,他正将一双新产皮鞋握在手中,360度反复揉捏,检查鞋底的柔韧性,看起来与普通的技术工人无异。而你或许想不到,就是这个普通人,将自己面前那台进口自德国,正缓缓运行的全自动橡胶注射机改装后,生产效率提升了近一倍。
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“工二代”,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,陈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维修技术,成为际华3515公司机器设备的“把脉人”,为民族工业品牌保驾护航。
“我得为民族工业争口气”
“他特别爱学习,特别能钻研,总有一股走在别人前面的冲劲。”在工友的印象中,陈虎喜欢“钻牛角尖”,总是给自己“找活干”:他自学了无线电、计算机编程、工业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,而且每天设备维修工作一结束,他就窝在工房模拟故障,总结经验。
匠人精神耐得住寂寞,经得起打磨。从1994年技校毕业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,陈虎坐了23年的“冷板凳”,踏实钻研,在一件件冰冷的机器上留下了自己的温度。
2006年,公司投入两千多万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德国全自动双密度橡胶注射机。设备刚运行时,面对2米多高的大块头,陈虎丝毫没有头绪。
厚厚几大本英文说明书,让陈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却无从下手,有问题只能请教德方工程师,但一到关键技术,他们就打起了“太极拳”:“这个你不需要知道!”不屑的眼光和傲慢深深刺痛了陈虎。
“不就是英语翻译吗?一定要争口气!”陈虎暗下决心。
面对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,工作之余,陈虎对照着英文字典一个个手动翻译,几个月后,几大本英语说明书硬是被他啃了下来。“刚开始挺难,后来字典翻多了,自然能融会贯通。”
为了加深理解,陈虎还制作了示教模型,模拟机器运转,自己学会后又讲解给同事,使厂里的维修团队在短时间内就掌握了设备的原理与检修关键。德国厂家的工程师说,“看了你们的演示模型,我对你们3515公司的维修能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。”
我要留言